野外综合实习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深化学生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资源环境学院在2023年暑期开展 2022 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学综合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在王梅梅、李丁、彭廷江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农耕文化区(中原文化亚区)、伊斯兰文化区(中国穆斯林民族文化亚区)、游牧文化区(藏文化亚区)的实习。
1、黄河之滨,金城兰州
“黄河越川梦一灯,佐枝黄昏望金城。”金城兰州是西部茫茫天地中的一颗珍珠,静静地守在黄河边,守着人们的西北梦。我们翻越千山,只为佐一枝黄昏,望一眼金城兰州。
(1)规划结构与布局
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兰州城市结构两山夹一川,东西向不断延伸,南北向空间相对有限。
图1 兰州全景
九州台河谷中的规划结构为城乡圈层结构,一、二、三产业形成同心圆,最中间一层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向外一层为第二产业(工业),最外层为第一产业(农业)。河谷中农业、工业、城市第三产业混杂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城乡聚落景观。
图2 九州台
图3 九州台河谷区第二产业区
(2)建筑与建筑群——报恩寺为例
报恩寺位于安宁区,背山而建。寺庙建筑为汉族风格,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依中轴线次第排列,给人以中正、平和的美感。庙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宝殿正中立三座金身,两壁是珍珠琉璃装饰的佛众图。总体特征上,台基设计得参差有序,这样可以突出层次感。
图4 报恩寺内建筑
图5 报恩寺内建筑的歇山顶
(3)名胜古迹——九州台、天斧沙宫
九州台位于安宁区,是黄河的二级阶地。黄土之下可见灰红交错的岩石纹理,指示着黄河水位与气候的变化。九州台是是地球黄土层的一个制高基准点,总面积约5000余亩,与相对峙,形成两山夹长河,拱抱城的态势,巍峨峻秀。登上山路旁的一个小亭子,向北边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河流阶地。彭廷江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这片阶地的地貌,特别强调了坡面上有着“顶平,坡陡,山麓缓”特征的丹霞地貌。再向山下的沟谷里望去,李丁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这里的城乡圈层结构,农业、工业和城市第三产业在这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同心圆结构。
天斧沙宫位于安宁区,以自然形成的独特地貌闻名。沙宫“顶平、坡陡、山麓缓”,正符合丹霞地貌的特征。景点的物质组成与侵蚀作用使其形成了状似门、柱的地貌,是以得名沙宫。天斧沙宫地处于桃花园仁寿山东面的龙风峡里,是一处距今约2500万年的红色砂岩,经过长期的风化水蚀而形成的一组类丹霞地貌奇观,因成自天然,如神斧凿成的沙宫宫殿而得名。
(4)街道广场
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连接着这座城的主要街道,顺着这些街道,将抵达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兰州最著名又是最核心的莫过于东方红广场,她顶着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坐落在城关区中心,与省、市政府仅相隔几里。它由庆阳路向西通往省政府及兰州七里河、安宁、西固三区,沿东岗路向东前往兰州大学和省图书馆,顺金昌路北连市政府,南连火车站。
(5)周边风景
来到古镇的入口,一丝丝古镇余韵便涌上心头。这就是河口村——一座悠荡在黄河边,相伴着古今岁月的昔日古镇。河口古镇位于西固区,是一个主营旅游业的居住功能区。古镇规模很小,是主街道服务业,巷道居住的格局,建筑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俱用现代材料与方式翻新,随处装点精致的花灯,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具有用旅游带动经济的意向。
图6 河口古镇
(6)服饰
兰州市男性服饰为普通现代服装,中老年多以蓝黑灰白四色为主,款式基础;青少年衣着色彩较中老年更多彩鲜艳,款式也更加丰富。部分人群因职业原因着职业装。兰州市女性服饰为普通现代服装,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裙装、裤装均受欢迎,部分人群因职业原因着职业装。因兰州气候较为干燥,早晚温差较大,同时老年人耐寒能力较差,故相比同地区年轻人,大多数老年人衣着更厚,老年男性多夹克外衫,长裤,老年女性多羊毛、纯棉制开衫,长裤。兰州除汉族外,有许多少数民族民众居住,其中回族男性戴礼拜帽,部分回族女性搭盖头,其余民族民众大多无明显服饰特征。
(7)方言与民俗
兰州方言,主要为兰银官话—金城片。“兰”指兰州,“银”指银川,是汉藏语系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兰州话和汉语普通话类似,有4种音调,并且有自己的发音规律。兰州民俗主要有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苦水高高跷,苦水社火,苦水太平鼓,兰州民间剪纸。
(8)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主要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兰州的天空蓝得特别有味道,它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低调的蓝。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会把好看的天空比作是像被水洗过一般透彻,而兰州天空的蓝则更像是被历史沉淀过一般,是一种灰灰的蓝,肃静的蓝。兰州因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滤去了其他城市共有的嘈杂和俗气。由于气候的原因,兰州的色彩并没有那么浓郁,反而更添加了几分凝重和沧桑。
2河州盛景,多彩临夏
(1)规划结构与布局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规划结构形成“一主两副,四轴三区”的州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强核引领、轴线驱动、多点支撑的开放型网络化的空间格局。一主为中心城区,即临夏市县一体化发展区,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接兰州、面向藏区的门户性枢纽,形成全州发展动力引擎。两副为永靖县次中心城市和和政县次中心城市,是辐射带动州域南北部的重要发展极核。永靖县承担联系兰州的门户职能,带动州域北部区域城乡发展;和政县承担带动州域南部区域城乡 发展职能。四轴为“两主两次”四条空间拓展轴线,强化对外联系,突出开放引领作用,增强州域城镇间关系,带动重点地区发展。三区是大夏河流域城镇发展区、沿黄城镇发展区、洮河广通河流域城镇发展区。
图7 临夏街道
(2)建筑与建筑群——八坊十三巷为例
夜幕降临,温暖的橘色灯光亮起。走在临夏八坊十三巷中,感受古典和现代的交融,八坊十三巷的夜景让这座河州古城分外温柔。沿着宽窄不一的街道前行,夜晚的八坊十三巷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红水河畔朦胧的灯影,为这里增添了一丝浪漫。夜色中再现了临夏古城的文化魅力,让人感觉穿越了时光。
图8 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是河州民族风情的古街区。从唐朝,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它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图9 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集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为一体,景区中融合了砖雕、木刻、彩绘等民俗特色,并将其与建筑以及传统文化融合,用砖雕等民俗特色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八坊十三巷中,可以看到丝绸之路的沿途景观、看到祥龙盘旋云上、看到富有当地特色的花纹墙……精美的砖雕,古朴生动的铜雕,错落有致的园林,老胡同和四合院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让人们更能感受这里的文化与民族风情,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中,使八坊十三巷成为临夏独具特色的民族庭院建筑博览园,也形成的独具临夏特色的文化建筑群。
图10 临夏街景
(3)名胜古迹
松鸣岩是河州八景之一,距临夏市50公里,海拔2730米,建于明成化年间。这里青峰接云、千年古松直插云霄,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景色秀丽迷人。每当山风劲吹,松鸣如涛、震荡峡谷,故名"松鸣岩"。松鸣岩风景名胜古迹区的“松岩叠翠”闻名遐迩。在爬山到松鸣岩寺的路上可以听见一阵歌声,那便是“花儿”。松鸣岩花儿会又称“四月八花儿会,龙华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
图11 松鸣岩风景名胜古迹区
(4)街道广场
进入临夏市,街道宽敞了许多,变为四车道,两侧还有绿化带和辅路。临夏市地处大夏河谷地,主要街道多与河流平行或垂直,沿着各级河流阶地修建。临夏街道有“滨河路”,滨河路沿大夏河延伸,贯通全城。滨河路不仅是城市交通主干道,也是城市景观的聚集地。
图12 临夏街景
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卖瓜果的三轮车。在靠近市中心的北大街,道路一侧多为烧烤摊,排挡。商贩面向机动车道的一侧沿路经营。该段街道为城市慢速街道。
图13 临夏街景
和政县街道方向比较统一,多为东西,南北方向。如下图中的街道为南北方向,两侧为易地搬迁工程修建的民房。
图14 和政街景
(5)服饰
临夏作为一个回族自治州,其服饰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临夏穆斯林有其独特的服饰习俗,男子爱留胡须,喜戴眼镜,女子爱佩首饰,晨曦中,如果看见一男子着长袍戴白号帽,留长须,他肯定是上寺做礼拜的虔诚穆斯林。风和日丽的林荫道下,走着一位披着白纱,戴着绿盖头的女子,她一定是位穆斯林少女或新娘,如果戴着青盖头,肯定是中年妇女,戴白盖头者是老婆婆。
(6)方言与民俗
临夏方言又称“临夏话”、“河州话”。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即河湟地区)的汉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河州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与少数民族交往,使临夏方言拥有了鲜明的民族色彩。临夏有名的民俗称花儿。2006年5月20日,松鸣岩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鸣岩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肃省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
(6)城市色彩
临夏市的城市色彩主要表现为自然风光与浓厚的民族文化。临夏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里有回、汉、藏、土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临夏市的建筑、服饰、艺术和风俗等方面,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独特色彩。例如,回民建筑以典雅、庄重为主,具有独特的蓝色调和古典元素;藏族文化则以鲜艳的色彩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装点。
3、梵音净土,九色甘南
甘南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这里阳光灿烂,天空湛蓝,云朵洁白,有碧波万顷的草原,流光溢彩的庙宇,是汉藏文化的交汇带。甘南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中国国家地理》等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等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1)规划结构与布局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城西北,最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人,现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六大学院,108个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从总体布局形态上说,拉卜楞寺北靠卧象山,南临大夏河,东北接夏河县城,西南联通桑科草原。寺院建筑坐北朝南,坐落于平缓坡地上。殿堂类建筑呈点状分布,居住类建筑呈片状分布。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到,佛殿一般借助自然坡地的高度来衬托出其雄伟神圣。
图15 拉卜楞寺
美仁大草原位于合作市东部,这里有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草甸草原地貌,面积为100万亩。县道406贯穿其中,也是链接各大景点的要道,是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沿途取风景优美处设置观景台,并设有经幡隧道令人眼前一亮,每隔不远就有卫生设施、旅游驿站、寺院等。
图16 美仁大草原
九层佛阁位于合作市安多藏区,建筑总面积4028平方米,高40余米,共九层。楼内壁画琳琅满目,走廊楼梯盘旋直达。外有围墙环绕,颇具壮观雄伟之姿。
图17 九层佛阁
(2)建筑与建筑群
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稳坚耐用。大型佛殿顶部,均有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胜幢、雄狮等。部分殿堂的屋顶有鎏铜瓦和绿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寺院坐北向南,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拉卜楞寺的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以显宗为主,着重研习印度佛学家所著的五部大论。
图18 拉卜楞寺院
合作寺内有闻名安多藏区的米拉日巴佛阁,高九层,俗称“九层楼”。太阳能暖房在高原区居民楼广泛应用,利用太阳能供能取暖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防寒作用。随着“建设美丽乡村”等政策的实施,乡村居民的房屋大多修葺一新,传统农业村落的屋舍等生活区与猪圈等生产区紧临的建筑布局野基本改变,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的布局为现代农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藏汉交融密切,藏区寺庙房屋亦有雕梁画栋,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3)名胜古迹
拉卜楞寺又称扎西奇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于1709年创建,后来成为了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和格鲁派最大的寺院哲蚌寺相比,拉卜楞寺在教学体系上更有成就,寺内有六大学院,分别是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
图19 拉卜楞寺院
美仁大草原位于甘肃省合作市东面,这里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草甸草原地貌。由于季节性冻土的作用,草原上是一排排一列列水盆大小凸起的小草包,它们错落有致大小均匀。这里地势平缓、景色奇特,风格迥异,置身其境,让人感受到高原草地的辽阔和雄浑。大草原上牛羊成群,纯朴的民情,让人忘记城市的喧嚣和繁杂,体会到大自然的博大与神奇。
每当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经幡是连接神与人的纽带,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五彩的经幡是美仁大草原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充满步入藏区的仪式感。
图20 美仁大草原五彩经幡大道
(4)街道广场
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保留有诸多原始特色。整个寺院的街道与广场便是其一体现,主道路已然完全采用现代化的排布,而房宇之间的小巷则仍带有许些古老韵味。低矮的红黄色调房屋整齐划一排布,两两间相隔仅十余米,加上地面石瓦砖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当然也并非每一条小巷都是石瓦砖搭配两侧红黄墙的崭新,还有多条小巷仍旧保留着原有的古老。凹凸不平的砾石地面,加上两侧不平整的黄土坯墙面便是一种原始保留的体现。也正是如此交错搭配,才使得诸多文化得以在加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也留存着原有的神秘色彩。
图21 拉卜楞寺
美仁大草原广阔的草原间交错分布着三两道路。草原街道旁还有独属于河道的特色,那便是家家户户祈福所用的水力驱动转经筒,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文化象征,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生活的根基。
图22 季节性冻土形成的草甸草原
图23 水力驱动的转经筒
(5)周边风景
来到甘南,头顶是湛蓝的天和洁白的云,远处是巍峨的青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仿佛是梦幻中的天堂。甘南地处高山峡谷的地貌之中,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是国内少有的高原山地风景区。因其地处高海拔,气候寒冷,被誉为“冰山园”和“西部高山花海”。
图24 甘南风景
(6)服饰
藏族的民族服饰男式的主要分为勒服(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妇女服饰在网络资料中并没有明显的分类,但在现实生活中可分为日常服饰和舞台服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有许多藏族同胞穿着藏服饰,女士穿着的服饰是长袍圆领,长袍齐脚,没有下摆,腰系红色绸带,关于长袍,多数人穿着黑色、深褐色、棕色等偏暗的颜色,少部分人会穿着紫色之类鲜艳点的颜色。他们还会在里面穿短款圆领服饰,短款服饰上面不论老少都会有暗纹,在颜色上与长袍又完全不同,来拉卜楞寺的妇女上衣多穿着鲜艳的颜色如橙色、绿色、白色、粉色等。
寺庙中来拜佛的妇女中,年轻一代多是将头发扎成一个低丸子头,上了年纪的妇女会将头发扎成两条或者更多的麻花辫,其中部分人会将麻花辫盘起来。传统的藏族服饰会穿着礼帽,但现代生活我们观察到的人都穿戴更舒适便捷的盆帽。
图25 藏族女性服饰
男式服饰中的勒服是左襟大、右襟小的圆领宽袖长袍,长度到膝盖左右,传统的会穿着靴子,现代生活演变为穿着舒适方便的运动鞋。
图26 藏族男性服饰
男式的扎规、赘规和华丽的女士服装都属于舞台服饰,一般除了重大节日只会在舞台表演中穿着。拉卜楞寺和美仁大草原会提供藏族服饰供游客拍照,这类服饰也属于舞台服饰。
图27 藏族舞台服饰
(7)方言与民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使用总人数约800万人。藏语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卫藏方言(即拉萨话)、康巴方言(德格话、昌都话)、安多方言(青海藏区)。甘南藏族的风俗习惯是甘南藏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甘南藏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藏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甘南藏族的住室有两种。牧民住的是帐房,农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帐房是牦牛毛加工而成的,均为黑色,结实耐用。帐篷中间是长形土灶,左右两侧住宿,上席供奉佛像及经典,并陈设用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安多藏族人家每日3-4餐,有奶茶、油条、糌粑,还有酸奶、肉饺、肉包、面条和手抓羊肉等,调剂花样甚多,以肉食为主。甘南藏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端午节和十月燃灯节等,其中最热闹的是春节和六月会。
图28 藏族美食
(8)城市色彩——红、橙、紫、黄、蓝、绿、青、黑、白
红色:在甘南地区,藏族建筑、藏传佛教徒的服饰都含有红色元素,尤其是佛教徒的服饰大面积的红色布料,红色代表了佛陀对众生的怜悯,象征着生命、勇敢、创造性,还有纪念和祭祀的意义,且绘制唐卡使用的朱砂为红色。橙色:珊瑚、玛瑙等甘南盛产之物是藏族佛教七宝之一,做成佛教徒的佛珠,象征财富,佛教寺院的建筑和转经筒有橙色的部分。紫色:在藏族,紫色是尊贵的象征,是藏族贵族的传统服饰。黄色:寺庙金顶、转经筒、法号唢呐、藏传佛教徒服饰中部分、酥油等均为黄色,在藏传佛教中,黄色是尊贵的颜色,代表圣洁、信仰,佛教徒以黄色为主的服饰一般为法衣。文化中黄色代表兴旺;五色经幡中黄色象征土地;绘画的方位中南方必须用黄色表现,藏戏中戴黄色面具的角色代表高僧。蓝色:在甘南地区的深邃的蓝天和碧湖,五色经幡中的蓝色,代表了蓝天力量和金刚菩萨。绿色:大片绿色草地铺满的高原,山地上绿绿的树木,滋养了这秀美的山水、动物和质朴的藏族人民。青色:青色是水墨的青色,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之间生长出来的青色山林,与绿色草地相接,构成一幅甘南山水画。黑色:来到甘南不可错过的高山黑色牦牛,是仍可见的黑色头巾,是宗教中神秘的黑色图案。白色:白塔、羊群、五色经幡中的白旗等是藏族中圣洁、纯洁的象征,看到让人产生敬畏之心,随处可见的白云、白塔将甘南笼罩在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心灵的洗涤。
图29 甘南九色
从农耕文化区到游牧文化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融合,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积淀出今天我们眼前的文化系统,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城市特色。
图30 经幡下的合影
野外综合实习,邂逅的不仅仅有山水美景,还有无处不在的诗意空灵,更能在这里深刻感悟到千差万别的风土人情。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优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行万里路”中体会风土人情,感受人文景观,更加体会“读万卷书”中的精髓,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