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构筑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对黄河流域、高原科学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价值的研究成果,6月16-29日,兰州大学副校长、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勾晓华教授带领“黄河水源涵养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深入黄河上游及周边水源涵养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座谈。
勾晓华一行于6月16日从兰州出发,先后到达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海北州海晏县,海南州共和县、兴海县,果洛州玛多县、玛沁县、达日县、久治县,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碌曲县、卓尼县,临夏州永靖县,兰州市永登县,总行程约3000 km,分别对河湟谷地、青海湖区、共和盆地、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若尔盖湿地、甘南高原以及祁连山东部外流区的气候变化、水文与水资源、生态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为期15天的综合科学考察,并在沿途采集了大量的水体、土壤及树木年轮样品,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先后与果洛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玛曲县、碌曲县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就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座谈,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6月16-17日,科考队对河湟谷地和青海湖进行了考察。考察过程中,科考队成员、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李育教授详细介绍了兰州大学在河湟谷地及青海湖区开展的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与文明演化相关研究进展。6月17日下午,勾晓华一行调研了青海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6月18日,科考队深入黄河源区对多年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考察。在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科考队成员、兰州大学牟翠翠教授介绍了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地貌特征和热融湖塘的发育情况,明晰了黄河源区冻土时空变化特征、黄河源区地下冰储量及水资源贡献潜力及高寒草地碳循环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在海拔4600米的鄂陵湖地区,科考队考察了黄河源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6月19日,科考队考察了黄河源区降水梯度观测场,近距离考察了维格勒当雄冰川和阿尼玛卿山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格勒当雄冰川,科考队成员王学佳教授和陈永乐青年研究员分别介绍了阿尼玛卿山气候状况、气象观测情况及玛卿岗日附近冰川的现状。在阿尼玛卿山,科考队成员高琳琳副研究员介绍了黄河源区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状况以及兰州大学在该区域开展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研究进展,并补充采集了树轮样芯。在与果洛藏族自治州政府的座谈会上,勾晓华表示,兰州大学相关科研团队积极响应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家将研究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地方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草地退化、环境治理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双方就生态保护、气候变化、黑土滩治理、草甸退化、冻土监测以及草地森林碳汇、生态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
6月20日,科考队考察了高寒草地退化情况与修复状态。在玛沁县,科考队队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彭飞研究员就草地退化过程、机理及修复手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达日县,科考队考察了达日县黑土滩修复示范点,听取了达日县林草局关于黑土滩治理情况的介绍,沿途调研了高海拔山地草地退化状况并讨论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6月21日,科考队考察了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和若尔盖湿地。在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科考队对区域气候、生态、水文以及人类活动(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若尔盖湿地,科考队针对高寒湿地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湿地退缩、河流断流、土地退化、草原鼠病虫害等问题,初步提出了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所面临重要问题的科学对策,以期为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月22-23日,勾晓华一行进入玛曲县和碌曲县进行科学考察。科考队队员马维兢青年研究员介绍了玛曲县和碌曲县相关情况及兰州大学在两县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玛曲县,科考队考察了阿万仓贡赛喀木道湿地、扎西塘生态治理修复示范点、黄河沿岸阻沙林带项目、2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电站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玛曲高寒草原观测场。在与玛曲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座谈会上,勾晓华表示玛曲县的生态保护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具有重要意义,对全流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针对玛曲县目前面临的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相关问题,双方在野外台站、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在碌曲县,科考队先后考察了白龙江源头生态保护点、财宝山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点、尕海镇加仓牧业改革“十户联产”示范点、尕海湖生态保护情况、尕秀村生态旅游情况、红科沟砂石料厂整治修复点、县生态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与碌曲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座谈会上,勾晓华表示,碌曲县生态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区域发展特色鲜明成效突出;建议碌曲县不断巩固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果,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取得新成效。
6月24日-25日,勾晓华一行考察了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队员对大峪、旗布寺、阿角沟、博峪等保护站进行考察,参观了标本馆并观看了卓尼县生态保护宣传片,对全区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生态保护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大峪沟,科考队员张军周青年研究员介绍了甘南高原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兰州大学在该区域开展的相关科研情况。在与洮河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的座谈会上,双方就科研合作方向作了深入交谈,具体在人才培养以及水文、生态、地理等多方面科研合作做了详细的商定。双方表示,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从森林生态监测、生态保护与修复、科研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旅游开发等共同点开展科研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实现互利双赢,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服务地方经济,推进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6月26日,勾晓华一行在对刘家峡黄河-洮河交汇处及沿线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后,到达兰州大学连城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苗圃水文观测场、苗圃控制实验场、七夕桥水文观测场、圈湾观测场进行了考察。科考队员张军周青年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连城野外站的建设、科学观测和台站运行情况,科考队员对野外站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6月27-29日,科考队在连城野外站召开了为期三天的科考总结会议。在总结会上,科考队员逐一分享了本次科考的收获和感想,系统总结和凝练了本次科考获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科学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及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勾晓华对科考队员在考察过程中保持的良好的状态表示感谢,对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支持表示感谢,强调各科考队员在总结本次科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打造一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与地方相关单位的沟通,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在总结前期工作基础上完成的专著《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流域水碳过程与人类活动》正在出版过程中。
本次科学考察受到了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李育教授、牟翠翠教授、王学佳教授、张军周青年研究员、陈永乐青年研究员、马维兢青年研究员、张国飞青年研究员、高琳琳副研究员、李兴远副教授、杨海江博士、李阳老师以及青海师范大学金彦香副教授、汉光昭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彭飞研究员,许昌学院李京忠副教授参加了本次科考。除科考队员外,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石兆俊和张宝庆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杨梅学研究员及在站学生十余人在连城野外站参加了科考总结和后续工作研讨会。